查看原文
其他

【财新mini张进专栏】之三:没有最好,只有适合

张进ZJ 渡过 2022-06-07

张进/文图


一  

上一篇专栏,我着重讲解了现代医学模式,提出要“四维座标看抑郁”——这“四维座标”,其实是一个认知框架,可用于分析患病原因,目标则是找到最适宜自己的疗愈方式,从而能够比较精准、高效地应对抑郁症。
 
在这里,我特别强调“最适宜”这三个字,其含义是:治疗抑郁症,不存在一个标准化理想模式;你只能通过努力,结合自身个体差异,找到一个专属于你的个性化方案——用很多患者的话说:“没有最好,只有适合。”
 
为什么?这是因为,抑郁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——这是抑郁症和其他许多疾病的重大区别所在。
 
所谓“异质性”,是指某种疾病,病因尚不十分明确,且现有研究未发现统一的发病机制。抑郁症正是如此,因此其临床表现千变万化,如心境障碍、认知障碍、意志和行为障碍、躯体功能障碍、醒睡节律和睡眠障碍等,甚至出现生化代谢方面的改变。
 
这意味着,“抑郁症”这三个字,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医学诊断;它不是一个病,而是一类病,是对多种症状的统称。
 
所以民间有一句俗话:“抑郁症是一个筐,各种病都往里装”——虽然都叫抑郁症,这位患者可能是这几种症状;另一位患者,则可能是其他几种症状。甚至同一个患者,这个时段表现为这几种症状;时过境迁,在另一个时段又表现为别的症状。
 
好比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,既然每个人症状不完全一样,治疗方案必然有所不同,因此不存在一个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标准化治疗方案。——这正是抑郁症治疗的难点所在。


二  
 
认识到抑郁症的异质性特征,并不容易,因为这和人们的愿望是相违背的。
 
很多人,因为无知,又迷信权威,希望找到一个灵丹妙药,能够快速治好抑郁症。直到现在,我还会接到一些读者的短信,询问我吃过什么药,用过什么方法,希望如法炮制,“一用就灵”。
 
多年前的我,也曾以为自己的经验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人,一度好为人师;现在看来,实在是“无知者无畏”。多年后,我写过一篇文章反思说:“很多人都习惯于从自身经验出发认识外部世界,这并非坏事,因为由此得到的认识往往更真切和更有力量。但是,如果仅仅停留于此,他的视野也会是有局限的。”
 
这说的其实是我自己。患病前三年,我狭隘地以为,我感受到的痛苦就是抑郁症的全部;后来,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患者,我逐渐发现,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。
 
比如,抑郁症患者的一大表现是情绪低落,终日闷闷不乐。后来我遇到过很多青少年患者,痴迷于打游戏,经常通宵达旦,打到得意处,还会哈哈大笑。医生告诉我,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往往不典型,有别于成年人。
 
又如,我们知道,抑郁症患者内心悲苦,时常哭泣;又由于动力缺乏,往往默默流泪,或低声抽泣。曾有一位母亲对我诉说,她女儿动辄嚎啕大哭,乱扔东西,砸过好几个手机。我当时觉得,动力这么足,不像抑郁。最后医生诊断她为“混合型抑郁”——既有抑郁,又精力过盛,所以要通过痛哭和胡闹发泄一下。
 
我还遇到过一位患者,有时候特别热情洋溢,突然之间又会低落沮丧,自责自罪。一天之内,反复多次。后来知道,这叫“双相混合发作”。这种类型的患者,往往容易被误判为“没病”,是“装”或者“作”。
 
再举一个残留症状例子。我记得,多年前,我服药见效后,出现一个新情况,就是嘴里总是咸的。吃饭、喝水、吞咽,都有一股咸味。一开始我使劲刷牙,也没用,才觉得有问题,到医院去看。
 
非常巧,去了医院,等待就诊时,前一位患者陈述病状,说嘴里总是一股青菜味,问怎么办?医生说:“不用管,随它去,慢慢就好了。”患者说:“我很难受。”医生不为所动:“你这算是好的呢,有的病人还一股鸡屎味呢!”


三  
 
以上说的是症状。从病因看,也是千差万别。
 
如上一篇专栏所说,抑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。有的人是遗传因素主导,称为内源性抑郁;有的人是性格易感,肇因于原生家庭;有的人是环境问题,由经年累月压力导致;也有人什么原因也找不到,不知怎地就抑郁了。
 
我们还应该动态地看待抑郁,因为患者也在变化。无论生理发育,还是心智成长,抑或外部环境变迁,都会给患病个体带来交互影响,造成病情的改变,所谓“此一时、彼一时也”。
 
以上各种因素,归结到治疗上,用一句俗语“彼之砒霜,吾之蜜糖”来形容,不无道理。
 
治疗抑郁症有太多的方法,最为主流的是药物和心理两种。药物治疗涉及几十种药的上百种组合,心理治疗更是门派众多。大多数患者都是通过这两种疗法改善了病情,但也有不少患者,尝试过十几种药物组合和多种门派的心理治疗,历尽艰难,统统无效,最后宣称通过跑步,或冥想,或信佛,或晒太阳,或做公益,等等,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。
 
于是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:某些患者,受益于某种方式,便坚信这就是治疗抑郁症的不二法门,以一种信徒般的狂热,逢人就推广。其情可感,其心可鉴,但如果执迷于此,也会走向反面。
 
比如药物治疗,当然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,但经验表明,也有部分患者用药没有效果,这还不包括误诊、用药不当、患者缺乏服药依从性等情况;也有些患者,虽然用药见效,但好得不彻底,仍然会头疼、头晕,认知能力、感受能力、情绪等也没有完全好转,这就叫做残留症状。这样的患者,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了,又总觉得哪儿不对劲,对于生活不能全身心投入。
 
同理,心理治疗也被许多人信奉,但它有着太多的严格限定条件,且需要个人高度配合,要想迅速见效,殊为不易。
 
人类的大脑过于复杂,奥妙无穷,而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在探索中,对抑郁症的病因、症状和疗效,目前还不能完全描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。可能是一因一果,也可能是多果一因,甚至是多因一果、多果多因。无数可能性逐步展现,我们不能把抑郁症治疗方式绝对化,不要把一种疗法孤立和封闭起来,刻舟求剑,唯我正确,排斥别的方法;当然也不要盲从。
 
具体地说,有的人适合药物治疗,有的人适合心理治疗。或者说同一个患者,在某个时期需要药物治疗,在另一个时期又适合心理治疗;与此同时,又需要运动疗法、叙事疗法、音乐疗法、光照疗法、花艺疗法来辅助,等等。
 
所以,应对抑郁症,不能寄希望于某种灵丹妙药,而要从“生物-心理-社会”三个方向通盘考虑,多管齐下;其次,这三个方向的治疗方案如何组合,也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,随时、机动调整。
 
具体该怎么做?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:
 
一是以科学的态度,对未知抱有敬畏之心;以开放的心态,放弃“唯我独尊”。不要固执己见,不要党同伐异,要勇于尝试。
 
二要用心学习和研究。如果采用药物治疗,就要学习精神医学,研究药物治疗原理,理解医生的用药逻辑,这样才可以增强治疗依从性;如果采用心理治疗,就要学习心理学,做自己的心理医生。这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,但值得追求。
 
三要关注技术。魔鬼在细节中,任何方法只有运用才谈得上价值。有方法而不会操作,只能是纸上谈兵。
 
四是允许试错。因为病因不明,目前对抑郁症仅是对症治疗,而非对因治疗。谁也不能指望某种方法一定能见效。少一些抱怨,多一些接纳,治疗有效要感恩,治疗无效也不要失望。永远记住:行动第一。
 

特别强调,在试错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“耐心”和“信心”。只要对自己负责,有耐心,有信心,坚持到底,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;而适合自己的,就一定就是最好的!


本文原载于财新mini
ID: caixinmini

张进部分作品 

【财新mini张进专栏】之一:为什么现在抑郁症越来越多?

【财新mini张进专栏】之二:四维坐标看抑郁

人体是一台手机——从手机谈抑郁症防治 
渡过之路: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(上)
渡过之路:探寻精神疾病的生态疗愈模式(下)

【抑郁完整认知】之一:抑郁是人体对于耗竭的消极自我调整

【抑郁完整认知】之二:药物治疗是对抑郁直接、硬性的矫正

【抑郁完整认知】之三: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解决内心冲突

【抑郁完整认知】之四:社会支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

【抑郁完整认知】之五:走出抑郁,重在自救

【抑郁完整认知】之六:最深刻的治愈是人的整体提升

【解读“陪伴者计划”】之一:为什么需要陪伴者?

【解读“陪伴者计划”】之二:陪伴者可以做什么?

【解读“陪伴者计划”】之三:陪伴者和咨询师有什么不同? 

【联合咨询笔记】她到底要不要吃药? 

【探讨】双相和抑郁症没有分水岭 

转相之后怎么办?如何正确面对转相? 
渡过将启动“青少年劳动成长计划”
渡过极简史
渡过九问
揖别2018,目标中途岛
《渡过3》自序:召唤的声音
中国民间抗郁18年
中国民间抗郁联盟北京宣言
对话徐凯文 
陆林:后疫情时代精神卫生如何转危为机? 
张道龙:现在是充满希望的医学进步时代  
陆林: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今天和明天
杨甫德:用综合征思维治疗抑郁症
姚贵忠:康复是患者毕生的功课
姜涛:揭开抑郁症黑箱
李献云:认知行为治疗的精髓是自我改变
王健:治疗失眠,能不能不吃药?
喻东山谈精神疾病诊断与用药
马燕桃谈双相

姜玮谈电休克治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